191年,关东联军爆发了三场严重的内讧,首先是刘岱杀死了桥瑁,紧接着袁绍吞并了韩馥,随后袁绍又与袁术和孙坚为争夺豫州展开激烈争斗。
这场混乱的开端,就是东郡太守桥瑁被杀。
桥瑁,字元伟,是桥玄的族子。早年曾任兖州刺史,职位为六百石,后来升为东郡太守,官阶提升至二千石。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英雄记》中提到,桥瑁“甚有威惠”,这里的“威惠”并非褒义,而是指他依靠权势玩弄权术,颇具压迫性。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是桥氏家族的杰出成员。他的七世祖桥仁跟随同郡戴德学习《礼记章句》,著作达四十九篇,被誉为“桥君学”。成帝时期曾任大鸿胪。桥玄的祖父桥基曾任广陵太守,父亲桥肃则为东莱太守,家族世代为官,门第显赫。
展开剩余75%桥玄本人历经将帅之职,屡次击退鲜卑、南匈奴和高句丽的侵扰,成功保卫边境安宁。他进入朝廷后,先后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要职,是典型的“出将入相”人物。桥玄的儿子桥羽也官至兖州任城相。
豫州梁国睢阳桥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二千石级别的官职,家传经典儒学,成为标准的门阀世家。然而,桥瑁虽出身显赫,却品行不端,倚仗家族权势肆意妄为。
桥瑁曾任兖州刺史,随后升为大郡东郡太守,势力在兖州一带极为强大。
当时,何进欲逼迫何太后铲除宦官,采纳了袁绍的建议,派遣太山王匡率兵招募强弩,召集董卓屯兵关中上林苑,又命桥瑁驻军城皋,同时武猛都尉丁原烧毁孟津,火光照亮洛阳城。何进以诛宦官为名动员各方,尽管太后尚未同意。——《后汉书·窦何列传》
何进的这一系列动作显露出董卓、丁原和桥瑁三股军事实力在洛阳附近形成威胁。虽然董卓和丁原的威猛众所周知,但桥瑁的势力也不可小觑,特别是在兖州地区,堪称第一强人。这也表明,桥瑁与董卓、丁原一样,怀有入洛图谋。
桥瑁权术高明,最著名的是他伪造的三公诏书。
东郡太守桥瑁假冒京城三公名义,向各州郡发出文书,声称董卓罪行累累,局势危急,希望义兵讨伐以解国家危难。——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英雄记》
190年12月,曹操率先起兵,唯有鲍信响应。桥瑁怀揣大军,心急如焚,也想起兵,但又忌惮董卓势力,害怕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于是他制造这封伪造的三公讨伐诏书,传遍各州郡,鼓动诸侯响应。
这假信果然奏效,韩馥改变立场,解除对袁绍的监视,袁绍遂正式起兵,诸侯纷纷响应。——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英雄记》
桥瑁参加了酸枣会盟,但他却把盟友们得罪了个遍。
关东义军最初起于宋、韂郊外,桥瑁仗势恃强,破坏盟约,蔑视同盟,嫉恨同僚,最终以死谢罪。——泰山太守应劭《风俗通义》
桥瑁凭借强势,一心图谋个人利益,常以侮辱、轻蔑的言辞对待盟友,成为联盟中的负面人物,甚至被称作“搅局者”。
酸枣会盟后,盟军很快分崩离析,未能完成讨伐董卓的目标,反倒激化了对桥瑁的仇恨。
191年,兖州刺史刘岱率兵攻打桥瑁,得到陈留太守张邈和济阴太守袁叙的支援。三家联手攻桥瑁,势如破竹。
泰山太守应劭在书中指出,桥瑁与兖州诸侯反目成仇,导致同盟破裂,兵戈相向,官民皆遭其害。应劭虽未亲自参战,但其言辞表明,他认为此次内讧的主要责任在桥瑁。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刘岱杀死桥瑁这一事件发生在袁绍、韩馥准备拥立刘虞为帝之前,表明这是关东联军爆发的首次内战。
桥瑁自视强大,认为兖州诸侯奈何不得他,因而放纵权术,追逐私利,口无遮拦地散布负面情绪,完全无视同盟大局和盟友感受,最终激起众怒,遭多方围攻,葬送性命。
今日处于法制社会,那些以为别人拿自己无可奈何,肆意输出负能量的朋友们,务必引以为戒!
发布于:天津市股市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