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社
创作团队 | 探客社
撰文 | 奎 鹏 逸 寒
编辑 | 闻 静
最近一段时间,武则天无字碑因为加盖儿的事件,引起了广泛讨论,很多人将视野投向了这通高大的无字碑及其主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已经82岁的武则天溢然长逝,临终前她自去帝号,承认自己的身份仅是李唐王朝的儿媳妇(皇后)。
武则天死后,这位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女皇与她的夫君唐高宗李治合葬在陕西乾陵。
展开剩余95%乾陵位置图(制图@探客社) ▼
乾陵高大的封土堆(图源@摄图网)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的传奇人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而她陵前那座不着一字的无字碑更是引发了无数猜测与遐想。
这座矗立在乾陵神道(又称司马道)东侧的石碑,与西侧唐高宗李治的述圣纪碑相对而立,甬道之西,述圣纪碑歌颂李治功绩,武则天撰,唐中宗书。
神道之东,武则天墓碑上却空无一字,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乾陵无字碑(图源@探客社,摄影/清石) ▼
武则天无字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由一整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
碑首之处,运用浮雕的精湛技艺,雕琢着八条相互缠绕的螭龙。螭(chi)这一在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神物,生性喜爱登高,故而常化作精美的装饰物,现身于碑首或屋檐之巅。
碑身两侧,采用细腻的线刻画手法,各刻有两条升龙图。这升龙图高达4.12米,堪称我国现存线刻升龙图中的巨制。此外,碑座阳面还刻有狮马图,这些纹饰都体现了盛唐时期石刻艺术的巅峰水准。
如此精美的石碑,却空无一字,这背后必然有着特殊的原因。
武则天的碑为什么是一块无字碑呢?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引得后人纷纷猜测。
有人觉得,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在自我夸耀。在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武则天以女子之身登上皇位,本身就是石破天惊的壮举。在位期间,她将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不仅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更为后来的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如此丰功伟绩,或许真的让撰写碑文的人感到无从下笔。但这样的观点并不符合正常的逻辑。在中国古代,上至天子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大至封岳祭祖,小到铺桥修路,只要略具条件的,几乎都借机勒石刻字,以兹永久纪念。再大的成就,哪有文字表述不了的呢?尽管有这样的说法,也只是恭维或者拍马屁而已。
武则天画像(资料照片) ▼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武则天晚年对自己执政时期的酷吏政治、任用亲信、迫害政敌等行为有所反省。特别是对毒杀长子李弘、逼死次子李贤、废黜中宗李显等事件心存愧疚,因此不愿在碑上刻字自我标榜。
《旧唐书》与《新唐书》均记载,武则天晚年逐渐表现出对过往行为的反思:她在统治后期处死来俊臣,并下诏限制酷吏权力,试图缓和政治氛围。
考古发现也印证了武则天晚年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1982年5月21日,河南省登封市唐庄乡王河村农民屈西怀在中岳嵩山峻极峰采集草药时,在祭坛中岳的“登峰坛”边的石缝中,发现了一枚大周皇帝武则天除罪金简,这种金简在我国为首次发现,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该金简为长方形,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28.5克。
武则天罪己金简(图源@河南博物院) ▼
该金简正面镌刻双钩文字63个: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上面的内容为武则天乞三官九府除罪,并有“太岁庚子(700年)七月甲寅”纪年。
武则天罪己金简解读(资料照片) ▼
中国古时历代皇帝为永保江山和个人平安,都曾亲率大臣到祖国名山大川,筑坛焚香,祷告上苍,向天地诸神祈祷平安,并将写好或刻好的表明心迹的简策(册),埋到土内或投入土中,这就是古代帝王封禅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武则天在嵩山所投的祈福除罪金简,是在其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10年后,久视元年(700年)77岁时所为。
金简诏书的发布者是武则天本人,诏书的执行者是“三官九府”诸位神仙,这位不可一世的女皇命令诸位神仙免去她犯下的罪过,让帝国恢复昔日强隋的强盛与繁荣。
武则天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忏悔,希望余生能力挽狂澜,让百姓休养生息,让帝国财富生产回到正常轨道。
大概武则天羞于情面未公开颁行这份“罪己诏”,而是让自己的贴身宦官悄悄跑到嵩山之巅,扔下了这块金简。
很奇怪的是,此后1000多年居然没有人发现这块金简。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也是历史的一种幸运,如果金简早被发现,估计又不知遗失到什么地方去了。
武则天在嵩山上投下罪己金简的前一年,也就是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她的施政方向已经在发生重大变化,她大赦自己临朝以来所有的“得罪者”,与李唐皇室关系较为疏远的一批官僚被释放并重新重用。
这也为后来中宗重新获得天下埋下了伏笔。
705年神龙政变后,武则天平静接受退位,未做激烈反抗,甚至主动要求去除帝号,最后也以“则天大圣皇后”身份归葬乾陵,都在暗示她对权力执念的放下。
有人觉得,武则天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恰恰展现了她的聪慧。她清楚自己的一生有功也有过,人们对她的评价必然褒贬不一。她不想自我评价,而是将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
乾陵内的石像(图源@探客社,摄影/清石) ▼
武则天无字碑也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通无字碑。
当年汉武帝在登上五岳之祖泰山之后,就曾立过一块无字碑,只不过不属于墓碑罢了。
东晋淝水之战的主将谢安,墓碑也没有刻字。据说是因为他主持淝水之战,击败了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苻坚,巩固了东晋江山,因为当时就有着“丰功伟绩不胜纪”的恭维说法,故不刻字。
善于营造自己的武则天主张给自己立无字碑并不是没有可能。
也有学者推测,无字碑的出现可能与继任者唐中宗李显的态度有关。
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他曾被废黜后又重新登上皇位,他对武则天的感情比较复杂,既不能否定她的功绩,又不愿过分颂扬。
而且,他不知该如何称呼武则天,称先帝不合适,称太后也不妥。加之朝中对武则天评价两极分化,无字碑或为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
甚至还有一种较为实际的解释:武则天离世后,政局陷入动荡,中宗复位后忙于巩固权力,可能无暇顾及碑文事宜。等到局势稳定,人们重新关注时,关于她的那段历史早已众说纷纭、真假难辨,以至于没人能确定该在碑上写些什么。
尽管以上几种说法听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石碑上的信息也提供了新的视角。
当我们走近无字碑,会惊讶地发现,在它的阳面有当时打好的小方格,共计95行,每行44格,大约能刻4000余字的碑文。这说明当时这块碑原本是有计划刻上碑文的,只是出于某种原因最终未能刻成。
武则天无字碑在建造之时,肯定是以高规格谋划的。
碑上虽未镌刻一字,却以龙纹为笔,勾勒出超越时空的帝王气韵。
龙向来是皇帝的象征。武则天以皇后之尊与李治合葬,却要求在自己的碑上刻下象征皇权的龙纹。这看似无声无息的设计,实则蕴含着深意。
它仿佛是武则天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的一抹独特印记,虽无文字的直白表述,却以一种更为深沉、更为震撼的方式,让后人感受到她那非凡的气魄、卓越的才能以及波澜壮阔的一生。
这块碑也形成了“无字胜有字,无声胜有声”的宏大气势。
如果我们仔细去探究,就可以发现武则天是十分注重自己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的。除了她当时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罪己金简。在河南洛阳,武则天还有一个大手笔,这就是卢舍那大佛。
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建造的(图源@摄图网) ▼
根据研究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通高17.14米,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
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读照)”,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样。
洛阳龙门当地老百姓说不惯“卢舍那”这个词眼,干脆就把它叫作“武则天像”。直到现在龙门街上的老百姓依旧还是这个叫法。
根据记载,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这本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的。当时还是李治皇后的武则天想让自己流芳百世,她说服唐高宗按照自己的画像雕凿了卢舍那大佛。
因为这个工程,武则天甚至还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用当时的粮食价格换算相当于现代的六百多万人民币。
从卢舍那大佛的建造可知武则天在老年应该是很在意碑文对自己的评价的,她不会不重视这个事情。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武则天无字碑的出现呢?
很多研究者认为,如果要真正理解无字碑的缘由,需要深入探究武则天跌宕起伏的人生。
这位从才人到尼姑再到皇后最终成为皇帝的女性,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起伏。她晚年被迫退位,恢复唐朝国号,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这一身份转变本身就充满矛盾。很多人认为这是无字碑的一个重要背景。
但依旧有很多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善于立碑、善于自我表达的人,从她在嵩山地区留下大量碑刻和建造的卢舍那大佛可窥一斑。
有人说立无字碑最大的可能是他的儿子、唐中宗李显的一种主张。不过,这种说法依旧令人生疑。
《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是武则天去世后,由她的儿子中宗李显为其撰写的哀悼文章。
武则天驾崩后,中宗命令国子监司业崔融撰写《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也就是中宗在追悼会上要亲自宣读的悼词。崔融颂其“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写到她的驾崩,则云:“出国门兮林邱,览旧迹兮新忧。具物森兮如在,良辰阕兮莫留。当赫曦之盛夏,宛萧瑟之穷秋。山隐隐兮崩裂,水洄洄兮逆流。呜呼哀哉!”
崔融为报武则天的知遇之恩,撰写此文,殚精竭虑。加之哀伤过度,绝笔而死,为女皇的一生留下千古绝唱。
这篇哀册文是对武则天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同时也表达了对她离世的深切哀悼。文中赞颂了武则天的美德、智慧和对国家的贡献,并回顾了她的一生。
从中宗选择撰写悼词之人与撰写而成的悼词内容来看,中宗不想为母亲歌功颂德,故而立下无字碑亦无道理可言。
也有人认为,从现存的《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可以看出,官方对武则天的评价是谨慎而微妙的。既肯定她“运光五圣,业盛三宗”的政绩,又强调她最终“复子明辟”还政于唐。
在这种复杂背景下,无字碑或许是最能平衡各方政治力量的选择——既不否定,也不颂扬,以沉默包容所有解读。
无字碑只是当时政治的必然产物,是“倒武”与“护武”双方政治力量角逐下的蛋。
尽管决策者是中宗,但中宗未必不想为母亲武则天勒立功德之碑。但羽翼并不丰满的他也必须兼顾当时的朝政大局。
当然,随着未来更多历史材料和考古文物的涌现,也许我们理解无字碑距离历史的真相更近一步。
其实,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缑山之巅的升仙太子碑已经透露了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很多秘密。
升仙太子碑的作者为武则天本人。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
武则天亲撰并书丹的升仙太子碑(资料图片) ▼
很多人都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很少有人知道她还是大文学家和大书法家。
根据研究,升仙太子碑于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立,碑额及碑阳均为武则天御书。
这方碑的碑额上刻有武则天书写的“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笔画丝丝露白,为唐代少见的飞白体。
这是以鸟形飞白书书写的碑额,别有一番韵味。
所谓飞白,亦称笔花,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相传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这种书体多见于汉魏宫阙题字,传世作品凤毛麟角。
唐代飞白书有隶书姿态,横画遒劲有力,又侧锋圆转。而武则天的飞白书还有鸟形修饰,非常奇特。“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笔画丝丝露白,通过顿挫及抖动,产生舒展、飘逸的感觉,为唐代少见的飞白体题额。同时,各种鸟形姿态绘出每字的点画,神态逼真,活灵活现。这幅飞白碑额因之尤显珍贵,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古代书法艺术中的极品。
碑额上刻有“升仙太子之碑”六字飞白体(资料图片) ▼
升仙太子碑碑阳行草书33行,每行66字,共2178字,行草相间,近章草书体。据说这都是武则天所写。
武则天的书迹,现在也仅见于升仙太子碑,她的书法笔画婉约、圆转流畅、意态豪纵,以草书为主,行书辅之,具有章草韵味,被历代名家视为书法艺术珍品。
武则天亲撰并书丹的升仙太子碑碑文局部(资料图片) ▼
北宋官方主持编撰的著录书《宣和画谱》评价其书法凌烈英断,脱去铅华脂粉气味。现代书法名家倪文东先生评价升仙太子碑的书法“观其书迹,确有功底,有大丈夫之气魄,真不愧是女中豪杰”。
仔细欣赏升仙太子碑的碑文,会发现碑文中有不少怪字,甚至专业书法家也难以分辨。其实这些是武则天自己造的字。
武则天亲撰并书丹的升仙太子碑碑文局部(资料图片) ▼
从天、地二字开始,武则天前后造了17个字18式(其中月字前后两式)。她的造字大多数为会意合成字,即由几个单字进行组合。
武则天造字体现了其“神皇”的权威和敢于标新立异的个性,但并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可和应用,只是在武氏权倾朝野的当时得到过尊崇和流行。
到现在武则天所造之字流行通用的只有武则天自己的名字“曌”字。这总算让武则天花费心思所创造的文字没有完全白费。不过,升仙太子碑上其他一些武则天所创造的文字,也成为研究我国文字沿革史的宝贵资料。
宋代以后,儒家越发受到尊崇,因此武则天的行为和很多做法在宋代就显得不合时宜,她也成为很多人抨击的对象。
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对于程朱理学的继承更是有过之无不及。甚至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以“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来评价武则天。
这样的评价让升仙太子碑这一书法精品并没有广为流传。不过幸运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动荡和战乱中,升仙太子碑居然还是碑文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但升仙太子碑上还有着更为复杂的故事。
神龙政变以后,武则天被迫传位于中宗,被武则天改姓的李氏子孙恢复旧姓。五月,中宗下制,把诸武河内王武懿宗等12人都由王降为公。
当年十一月武则天崩于上阳宫,次年五月同丈夫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八月,相王奉制"刊碑",同月二十七日"刻石"为记,相王已由"武"姓恢复为"李"姓,怎能让碑上还留着"武旦"的姓名呢?
有人说,升仙太子碑凿去的是中宗、相王兄弟一段难以启齿的辛酸屈辱史。
根据升仙太子碑保存情况,结合史料综合分析,一些研究者认为该碑经历了三次大的刊刻而完成。后来中宗下令凿去了碑文上他认为的一些不合适的内容以及人物(一些研究者猜测上面曾经刻有武则天男宠张昌宗、张易之等人的名字),但碑文整体依旧予以保留。从中我们也可以见到武则天对自己成就的颂扬。
碑文中她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国家先天纂业,辟地裁基,正八柱於乾纲,纽四维於坤载。山鸣鸑鷟,爰彰受命之祥;洛出图书,式兆兴王之运。廓提封於百亿,声教洽於无垠;被正朔於三千,文轨同於有截。茫茫宇宙,掩沙界以疏疆;眇眇寰区,笼铁围而划境。坐明堂以崇严祀,大礼攸陈;谒清庙而展因心,洪规更阐。文山西峙,上耸於圆清;武井东流,下凝於方浊。骈柯连理,恒骋异於彤墀;九穗两岐,每呈祥於翠亩。神芝吐秀,宛成轮盖之形;历草抽荚,还司朔望之候。山车泽马,充仞於郊畿;瑞表祥圆,洋溢於中外。乾坤交泰,阴阳和而风雨调;远肃迩安,兵戈戢而爟烽静。西鹣东鲽,已告太平之符;鄗黍江茅,屡荐升中之应。而王公卿士,百辟群僚,咸诣阙以披陈,请登封而告禅。敬陈严配之典,用展禋宗之仪,泥金而叶於告成,瘗玉而腾於茂实。千龄盛礼,一旦咸申。
译为白话,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
我大周之所以改朝换代,完全是秉承上天之命。
建国以来,制度维新,乾坤重整,一切都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建国之前,祥瑞迭出,一如周王朝兴起前的“凤鸣岐山”,有“洛出图书”祥瑞。现在,大周疆域辽阔,人口百亿,教化泽被极远;大周政令,为天下遵奉,声威达乎海外。宇宙茫茫,佛经上所说的“沙界”是大周的边陲,而“铁围山”则是大周的国界。
大周开国时,我在明堂举行隆重典礼,在武氏宗庙进行庄重祭祀。与此同时,我向全国上下公布了我治理国家的宏伟规划。
建国以来,各种祥瑞纷至沓来:神都洛阳之西,踊出一座庆山,直插天穹;神都洛阳之东,涌出清泉武井,东流入海。朝堂生出根异枝合的连理草木,田里长出一茎两叉的九穗嘉禾,灵芝开出一如车轮的神奇伞盖,皇宫降生能计日期的历草,京郊出现征兆太平的山车与昭示吉祥的泽马。全国上报征兆祥瑞的表章图册,洋溢于京城内外。
连年以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从中原腹地到四方边陲,狼烟与烽火止息。西方出现比翼鸟,东海出现比目鱼,这是天帝相告人间天下太平的征符。
凡此种种,屡屡提醒我们:必须以地的黍米与江淮的茅草上告天帝,报答他的厚爱。王公卿士,群臣百官,皆诚心上书,请求在嵩山举行封禅大典。
他们敬诚恳请:严格按照古代仪制,祷告天帝与祖先,报告自己完成了他们的旨意,天下已经太平。并在典礼完成后,将泥金玉策的奏表埋在封禅的地方,以告天帝。千年难有一次的盛世封禅,今日已由我圆满告成。
武则天在升仙太子碑上称颂缑山美景、盛赞王子晋的同时,又以很大的篇幅歌颂武周盛世,实际上是以自赞自谀的形式为自己歌功颂德。
这里的王子晋也很有文章。
据说碑文中的王子晋与张昌宗有关。张昌宗在公元697年入宫后受到武则天无限恩宠,武则天侄儿武三思等一些无德轻浮的人讨好地说张昌宗是周灵王的太子仙人王子晋转胎,于是武则天让他穿上羽衣、吹着洞箫、乘上假鹤,在庭院来回飞翔,好像是仙人骑鹤升天的样子,侍从的文人抢着以其为题吟诗讨好武则天。
由于张昌宗和他举荐的哥哥张易之在武则天的恩宠下日益骄狂,经常嘲笑诋毁公侯卿相,公开地干迷乱疯狂的事。
武则天年事已高,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独揽朝政大权,邵王李重润和永泰郡主暗地非议,都被判处绞刑。他们在朝中为非作歹的行为受到很多人的记恨。
中宗当朝以后,他不想抹去母亲武则天的功绩,但也不想因为张昌宗、张易之而尴尬,在升仙太子碑上凿去他们的名字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对中宗而言,既然有了升仙太子碑记述母亲的功业成就,并且碑文主体也是母亲御书,这足以让历史铭记母亲。和父亲合葬的乾陵大碑上是不是还需要刻字彰显母亲的功业成就,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何况,当时的政局也比较微妙,中宗自身也有着母亲留下的阴影。在乾陵的大碑上不刻字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乾陵无字碑俯瞰(图源@摄图网) ▼
如今,陕西乾陵的武则天无字碑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关于权力与评价,关于性别与历史,关于记忆与遗忘。
在某种程度上,无字碑达到了一种可能让武则天都不会意料到的效果:它让每一位观者都参与到对这位传奇女皇的评价中,使她的故事在不断的解读中获得永生。
武则天无字碑位于乾陵神道东边(制图@探客社/李北平) ▼
正如一位现代诗人所写:“无字非无志,空碑不空立。千年功过事,尽在不言中。”
无字碑的魅力,正在于它的沉默。这块巨大的空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复杂性。这通碑,也成了最意味深长的历史语言。
直到今天,武则天依旧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历史的谜团。解开这些谜团或许永无可能,但探索的过程,正是历史研究最引人入胜之处。
很有意思的是,中宗李显定陵,睿宗李旦桥陵,所立之碑也均为无字碑。学者们推测原因甚多,但一些人认为定陵、桥陵二陵之碑无字,大概也与乾陵有关。
也有人说,先帝母亲的碑尚且无字,作为儿子的中宗李显定陵,睿宗李旦又怎好僭越呢?
不过,后二者的无字碑究竟是不是因为武则天无字碑的原因,还有待后续的研究来解密。
乾陵神道边的石像(图源@摄图网) ▼
很有意思的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也不是真的没有文字。事实上,如今无字碑上已经刻满了文字。
从北宋至清代,无字碑逐渐成为一些文人墨客和官吏的“留言板”,这千余年间共留下众多题刻。
无字碑上的题刻多为记游或抒怀之类内容,因字体极小,漫漶不清,与高大威严的碑体极不相称,看上去仍然给人以“无字”的感觉。
在这些后世题刻中,有一种文字很神秘,如果不看旁边的汉字译文,几乎谁也不认识。这些文字,曾经被日本学者山路广明视为20 世纪之谜。
通过文字的译文得知,这段文字是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弟弟完颜撒离喝于 1134 年在无字碑上刻的《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这些文字既然是完颜撒离喝刻(或者命人刻)的,那按说应该就是金朝的文字。可后来学者们与金朝文字(女真文)对照,发现并不是。
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弟弟完颜撒离喝于 1134 年在无字碑上刻的《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资料图片) ▼
这就很有意思了!
金朝、宋朝、契丹、西夏是并存的四个朝代,金朝的女真文和西夏使用的西夏文都是由汉字变异而来。
不认识的文字被认为是女真文源自明朝的金石学家赵山函,他认为完颜撒离喝命人所刻文字大概是女真文,其在《石墨镌华》中说: “碑字不能辨,盖女真字……字刻乾陵无字碑上。”但在20世纪 20 年代,考古工作人员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的辽代帝后墓志上发现了同样的文字,结果证实完颜撒离喝所刻文字居然是早期契丹文!
由汉字衍生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资料图片)▼
金国皇帝的弟弟不是该用本国的文字么?居然刻写的是契丹文!这是什么缘由?
这是因为金朝立国之前,一直都是辽国的藩属国,他们最开始并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通行契丹文。
完颜阿骨打正式称帝之后,才下令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而完颜撒离喝写《郎君行记》的时候,女真文还没有诞生。那时他们应该使用的就是汉文和契丹文。
契丹文字始创于公元 920 年,和西夏文、女真文一样,都源自汉字。
但契丹文使用时间并不长,随着契丹的灭亡,这种文字也失传了。
元朝时,契丹文已经没几个人认识了。到了明朝,几乎就没有一个人认认了。
而到现在,契丹文已经失传800多年。因为契丹灭亡后,契丹文图书全部湮灭,目前只有宋代王易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里收录了几个描画的契丹文字。
大量的契丹文没有人认识,已经成了天书。
武则天无字碑上有这么多的契丹文,并且还是尚未完全成型的早期契丹文,自然成了中国最珍贵的历史文字资料,这使武则天的无字碑变得更有价值。
其他的一些刻字,虽然不像契丹文一样有价值,同样也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印记。
武则天无字碑上的这些后世题刻虽与武则天无关,但让无字碑成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叠层。
千百年来,武则天无字碑静默于乾陵神道的东侧,它与天地融为一体,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凭吊和怀古,发思古之幽情。
今天,这通无字碑也超越了历史谜题的范畴,成为文化符号的载体。
很遗憾,武则天无字碑最近被发现以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名义加上一个盖子,原来宏伟壮阔的意象美已经变得荡然无存了!
-END-
本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布于:北京市股市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