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组新中国初期的老照片,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1949年后岁月的门。每一张照片都像刚出炉的窝头,带着热气腾腾的希望,把那个百废待兴却又铆足了劲儿向前奔的年代,实实在在地铺在了眼前。
1967年那会儿,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各地都有些“武斗”的事儿,学校也没能幸免。吉林省延吉县第三中学里,就有这么三个因为武斗受伤的人,留下了这样的记录。
那时候啊,不少地方分成不同的派别,年轻人容易冲动,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动起手来,甚至拿着家伙事儿冲突,学校本该是念书的地方,也被搅得不安生。这三个人可能就是在派别争执里受了伤,你想啊,好好的校园变成这样,学生没法安心上课,还弄出伤病来,多让人揪心。
展开剩余85%1980年,高考已经恢复了几年,它就像一道照亮无数人命运的光。在北京,一群穿着朴素、发型简约的学生们,聚集在一处带有 “静” 字标识的建筑前,满心期待又带着点紧张,走进了高考考场。
那会儿,学生们的学习条件可不像现在这么好。没有铺天盖地的辅导资料,也没有先进的电子设备辅助学习。很多人都是用着简单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着重点,课本被翻得卷了边。
考试前,学生们或独自坐在树荫下,抓紧最后一点时间复习,嘴里念念有词,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考到的知识点;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小声讨论着重点和难点。他们穿着朴素,大多是简单的棉布衣服,头发整齐,眼神里却满是对未来的渴望和坚定。
1971年,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是当地的一处重要红色地标。那时候,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学习革命历史、缅怀伟人的热潮。
来纪念馆参观的人们,怀着崇敬与激动的心情踏上阶梯。他们大多穿着朴素,可能是当时常见的中山装、军装样式,女同志或许穿着蓝布衫 ,发型也很简单,男同志多是寸头,女同志很多扎着两条辫子。
“文革”时期,受当时社会环境与政治氛围的影响,毛主席语录和像章成为了极具代表性的象征物 。
那时候,大街小巷到处都弥漫着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热爱之情。这对夫妻手持毛主席语录,胸戴毛主席像章,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扮,更是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体现。
夫妻二人或许是在参加某个集会活动,或是在外出途中特意留下了这张照片。他们穿着朴素,可能是当时常见的蓝布工装、军便服等,发型也十分简洁,男子也许是平头,女子多是短发或者简单扎起的辫子。
在那个年代,毛主席语录被视为指引生活和工作的“宝典”,人们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习惯引用语录中的话语。毛主席像章则几乎人人佩戴,从工厂车间的工人,到田间劳作的农民,从学校的师生到机关干部,胸前闪耀的像章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 。
1969 年,在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武进区)的工地上,广播站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照片中,两位女性站在简陋的设备旁,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眼神中满是朝气与活力。她们或许是工地里的宣传骨干,承担着鼓舞士气、传递信息的重任 。那个年代,工地广播站是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广播,能及时向工人们传达政策、生产进度以及各类通知,也能播放革命歌曲、英雄事迹等,为艰苦的劳动增添一份精神力量。
放眼望去,远处的工地上旗帜飘扬,许多身影忙碌着,大家齐心协力为建设贡献力量。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并不充裕,工作环境也很艰苦,但人们怀揣着建设祖国的热情与信念,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广播站的存在,就像工地上的一个精神号角,激励着每一个人奋勇向前,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
1978年前后,正是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前夕,社会各个方面都在酝酿着巨大的变革。大庆作为中国著名的石油城,不仅在石油生产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防建设和民众动员方面也有着积极的表现。
照片里,炼油厂院内的女民兵们英姿飒爽。她们身穿统一的服装,可能是那个年代常见的军绿色或蓝色的制服,既实用又充满了时代感。每个人都手持钢枪,步伐整齐地列队训练,脸上洋溢着坚定和自豪的神情。
在当时,民兵组织是国防力量的重要补充。女民兵们平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石油生产等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又积极参与军事训练,时刻准备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大庆的炼油厂对于国家的能源供应至关重要,女民兵们在这里进行训练,也是为了确保炼油厂的安全以及周边地区的稳定。
1972年的河北遵化农村,到处都是石砌的墙、土坷垃铺的路,还有一排排简简单单的土坯房,透着一股子农村最本真的质朴劲儿。照片里的人们,穿的都是那会儿常见的工装,蓝的灰的,素素净净,胸前别着的毛主席像章闪闪发亮,脖子上围着的围巾,一看就是集体生活里常见的装扮——这些细节,都带着那个年代集体主义的印记,大伙儿干活、生活都拧成一股绳,讲究的就是齐心合力。
人群里,有个身影特别显眼:戴着像章,围着格子围巾,她就是村里的赤脚医生。那会儿啊,赤脚医生可是农村的“健康守护神”,她们不穿白大褂也照样干事儿,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田埂上、炕头上都是她们的“诊室”。谁家有个头疼脑热、跌打损伤,喊一声就到,用最实在的法子给乡亲们看病拿药。你看照片里她们这模样,虽然是在村里的日常场景里,但那股子认真劲儿,跟城里医院的医生一样专业。
外国摄影家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大概也看出来了:这些土生土长的医生,手里攥着的不光是听诊器、药瓶子,更是乡亲们的信任。她们用脚板子走遍村里的角角落落,把医疗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这种扎根基层的劲儿,就是那个年代普通人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石墙土路上的这一幕,既有农村的乡土气,也藏着那个时代里,普通人用行动写就的责任与担当。
发布于:四川省股市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